新疆特色课凭啥火出圈-尊龙凯时网址
2023 12/12 12:35:2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特色课凭啥火出圈-尊龙凯时网址

字体:

  近日,石河子大学开设的葡萄酒鉴赏与文化选修课火了,视频在社交平台观看量超6500万次,网友们直呼“优雅永不过时”。

  新疆高校特色课已不是第一次登上热搜,此前,弓箭文化体验课、滑雪、马术、烹饪等新疆特色课都曾登顶热搜,被网民们羡慕地称为“梦中情课”。新疆特色课缘何火出圈?记者走进部分学校,探访其背后的原因。

  葡萄酒品鉴课成“人气王”

  “摇晃酒杯,应该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入口注意感受每个阶段的口感变化。”每周三晚,石河子大学博学楼的一间教室都特别热闹,来自食品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系通识选修课程组的几位教师带着同学们一同解码葡萄酒的奥秘。现场,同学们举起酒杯,跟随老师的讲解,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不时还和老师互动来一次“干杯”!

  葡萄酒鉴赏与文化选修课火到什么程度?每年到选修课程的时候,同学们都会在电脑前紧张等待,两三千人同时竞争两百多个名额。而且每堂选修课上,都会有不少新面孔蹭课旁听。

  石河子大学葡萄酒鉴赏与文化选修课开设于2018年,当时并不起眼。“刚开设这门公选课时,我们的教学仍然比较传统,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组负责人王平说,理论还需与实践结合,才能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随后,两个课时的选修课被划分为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实践课上,老师们结合理论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品鉴,用舌尖感受葡萄酒的魅力。品酒后,每名学生都会填写一份酒评表,认识一款新品葡萄酒,对所品葡萄酒的外观、香气、口感等进行综合评价。

  现场,老师还会结合当堂知识布置模块作业。这些作业设置精心,蕴含着历史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比如“简述唐代葡萄酒文化特点”“写一首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和葡萄酒有关的诗词”等。

  “一直很喜欢葡萄酒,也对葡萄酒背后的文化很感兴趣。老师们在课堂内容上融入了大量历史文化知识,甚至专门请乐师、书法家走进课堂渲染文化氛围,现场品酒、赋诗、奏乐,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匠心独运。”石河子大学学生陈怡说。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葡萄栽种的黄金地带,葡萄酒酿造历史可追溯至先秦,精致的高脚杯中盛放的不仅是葡萄玉露,它还连接着古代的历史文化、现代的产业与民生。将中国葡萄酒文化最大限度挖掘出来,是课程组开办葡萄酒鉴赏与文化选修课的初衷。

  “希望能通过这门课给同学们传递新的生活体验、新的生活方式,要健康,要时尚,更要感悟这背后的文化蕴含。”王平说。

  特色课让传统文化迸发活力

  除了品酒,新疆还有不少特色课程。在“中国雪都”阿勒泰市,中小学生冬天的体育课都是在滑雪场上的。冬天驰骋雪场,夏天驰骋马背。2019年起阿勒泰市开始推行“马术进校园”活动,手握缰绳脚踏铁镫,一万余名中小学生体验了马背上的快乐。

  提起挽弓搭箭,我们脑中常常会浮现历史故事和古装剧中的经典情节,而新疆师范大学校园里,也有着这样一群“神射手”。2019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了中华弓箭文化体验课,目前,已有逾千名学生体验过该课程。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华弓箭文化体验课负责人锋晖长期致力于中华弓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曾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筹办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

  “射箭所倡导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在锋晖看来,弓箭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武谦逊的民族性格,传承和保护弓箭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传统射箭运动,了解中华弓箭文化,感知传统射艺崇高的人文精神,了解锡伯族屯垦戍边的历程,更好地传承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位于阿克苏市的新疆理工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西瓜、玉米、西红柿、辣椒……这些蔬菜水果都出自学生之手。

  今年初,学校开辟了20亩地开设劳动教育课。学生们主动认领责任田,学习耕种知识,参与从蔬果种植到采摘生产的全链条劳动体验,不少学生每天课后都要去“自家地头”看一看。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因地制宜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搭建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平台,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也在实践过程中帮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新疆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雪花说。

  挖掘新疆地域文化资源

  新疆大中小学特色课频繁出圈,内容丰富,刷新了以往人们对学校课堂特别是大学课堂的刻板印象,个别课程成为热门,有意思、感兴趣是学生们提及最多的原因。

  “这背后体现了学生兴趣爱好的丰富多元、学校办学思维的开放和与时俱进,也折射出新疆地域文化的多元与交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敏说。

  作为文化学者,王敏长期关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研究。近几年,她把新疆刺绣工艺带到了学校《审美与艺术修养》《情绪与诗》等公选课堂上,通过鉴赏与非遗传承人联合开发的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地方非遗的了解,主编出版了全国首套融媒体形式的“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在王敏的指导下,研究生们以创新的视角,让传统非遗牵手现代生活,开展了对新疆刺绣手工艺品、非遗文创衍生品的研发,这些作品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高端展会亮相后颇受好评。

  新疆地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何更好地挖掘新疆地域文化资源,建设高质量特色课程?

  “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既要有把学生‘引过来’的创新本领,更要有把学生‘留下来’的深度功夫,需在内容设计、教学形式等环节寻求突破。”王敏认为,将新疆地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新疆地域文化,帮助青少年陶冶情操、砥砺品格、提升人文素养。

  王敏建议,学校应依托新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深入阐释其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特点的课程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中可充分融入文化遗址、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地方“风物性”“景观性”叙事元素,以研学体验、社团活动、学术沙龙等方式促进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与地域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此外,需打破学科间壁垒,构建跨学科乃至“超学科”课程,开发建设更多的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责任编辑:盛元】
网站地图